7月4日以来,上海已连续四天发布橙色高温预警,7月7日更是热出“新高度”。这种情况下,中暑和热射病患者也有所增加。

“从7月4日上海出梅以来,我们急诊室接诊到的中暑病例明显较之前多了一些,今天(7月7日)到现在,已经接诊了5个中暑病例。”7月7日晚上6时30分左右,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秦龙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气温突然升高,但同时湿度也很大,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群,身体很难一下子适应,很容易中暑。

秦龙医生(左一)查看中暑患者的生命体征。  受访者 供图

7月7日下午,秦龙接诊了一例热射病患者。这是一名来自浦东新区川沙镇的老伯,年龄为72岁,“他是在家里阳光房打扫的时候晕倒的,家里人发现他的时候,已经没有意识了,好在及时拨打120,送来了医院急救。”

抵达后,急诊医生迅速帮这名患者评估其状况,当时这名老伯已经面色赤红,意识模糊,最初体温太高,温度计都无法测出来。护士一边迅速连接心电监护仪,一边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准备输液降温。

为了帮老伯的体温迅速降下来,护理人员还将老伯移至低温冰毯上,同时在其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以物理降温的方式帮助降低他的体温,同时不断使用医用酒精,为其擦拭身体,帮助其散热。

一旁的医生紧盯着监护仪上的数据,时刻关注着老伯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冷静地调整着治疗方案。随着一系列降温措施的开展,老伯可以测到体温了,为41.6摄氏度。

“这是一名热射病患者,我们在治疗期间,还帮助他加大了补液量,紧急为他进行气管插管,接了呼吸机,目前,他的体温终于开始下降,意识也逐渐恢复了。”秦龙表示。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7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接诊了一例热射病患者,该患者从事户外保洁工作,入院时已昏迷,体温达到40.9℃。

同一天,浦东医院急救重症科抢救了4名“热射病”患者。患者年龄在40岁-70岁,均为长时间在高温下室外工作后倒地,120送达抢救室时处于昏迷状态,四肢抽搐,全身无汗,大小便失禁,测体温≥42℃,病情均十分凶险。

另有统计显示,上海出梅至今,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相继接诊了近10位中暑患者,其中不乏在自留菜地务农热晕,随后被村民发现的,也有拾荒老人体力不支突然晕倒的……所幸这些病例都被及时发现,紧急送到了医院进行急救,目前大多患者经抢救留院观察后离院。

秦龙介绍,出梅后,上海突然切换到了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人的身体尚未完全调节适应,极易引发中暑,所以了解中暑的防治方法对于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大家知道,中暑分为两类,都不能忽视。其中,轻度中暑可能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等症状,而重度中暑则可能导致热痉挛、热衰竭,甚至是热射病,会危及生命。”秦龙进一步表示,预防中暑首先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在高温天气里,应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和工作,尤其是中午时分。如需要外出,应做好防晒工作,戴宽边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并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定时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但也切勿过度饮水,以免引起水中毒。此外,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也能有效降低中暑的风险。

秦龙强调,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更要加强防护,“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儿童则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都更容易中暑。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负担加重,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也会降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弱,也需要特别注意防暑。 ”

如果遇到身边有人中暑该怎么办?秦龙表示,首先将患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让其平卧休息。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进行降温。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适量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若症状严重,如出现昏迷、抽搐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总之,中暑虽然可能引起严重的结果,但只要我们提高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在炎炎夏日里保持健康,远离中暑的威胁。”秦龙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